“进心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
点击上方“仍然在路上”关注我们
一个老辅导员的心声
“进心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
文:曲建武
所谓“进心灵”,就是让青年学生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用马克思主义这个价值尺度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可以说,“进心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有一次课上讨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我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不停地殴打骑在他身下的那个人。那个骑在倒在地上的人身上的人就是资本家,而倒在地下挨打的那个人就是无产者。就在这时,欧文来了;傅立叶来了;圣西门来了,目睹了眼前这种状况后,他们非常愤怒,他们认为这个资本家太欺负人了。他们纷纷对这个资本家进行了谴责,他们希望资本家能够发发善心,不要再殴打下去了,可是那个资本家根本就不“搭理”他们,殴打在继续,那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毫无改变。
接着马克思来了;恩格斯来了;列宁来了;毛泽东来了,他们告诉被打倒在地的无产者:“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们与这个无产者一道,掀掉了骑在无产者身上的那个资本家,现状被改变了。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一种改变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对现实社会毫无改变的学说。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改变!!改变!!!没有改变,就是空洞的说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
如今我们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然我们的目的不是让青年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就完事了。绝不能让学生们只是记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当成了考试的需要。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定在“进心灵”上下功夫,使青年学生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所指出的那样:“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当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毫无疑问,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有“韵味”,才应当成为我们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检验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仍然在路上
一个老辅导员的心声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文章